在长篇小说《大海风》开笔之际,作家赵德发在纸上写下“海立云垂 惊心动魄 汪洋恣肆饱满圆融”这几个字,并将这张纸一直放在案头,经常看上一眼。他说这是他的追求和梦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新年伊始,《大海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五十余万字的故事以黄海岸边的马蹄所、青岛、上海、大连等港口城市以及广阔无垠的海洋为背景,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的渔业和航运历史,呈现出激荡人心的时代变迁与家国情怀,为历史留下属于海洋人的注脚。小说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记者:“大海风”这个书名一语多关,既是改变主人公邢昭衍命运的海上来风,也是“西风东渐”的时代之风,更是时刻激荡在小说人物内心的惊涛骇浪,标题承载着你对自己所书写的时代和人物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我在读近代史的时候还感受到另一种“海风”,它跨越大洋,影响深远。不只是“西风东渐”,还有“东风西渐”。青岛礼贤书院的创办者、德国人卫礼贤通过翻译中国文化经典,扇动了中学西播的“海风”,功莫大焉。因此,我以“大海风”命名这部长篇小说,恰如其分。
记者:据说你是在21岁之后才真正地看到了海洋,从土地走向海洋,你的人生旅程和创作历程似乎有某种巧合。
记者:你在创作谈中用“海立云垂”形容《大海风》的内容和写作手法,这个词让人印象深刻。我读下来,觉得小说情节非常密集,故事进行得很快,颇有目不暇接之感,有些部分类似白描,并没有加太多的渲染。
记者:《大海风》中的人物实业图强都依托海洋展开,但是你在小说开篇就写了一场恐怖的海难,而这样重大的挫折似乎没有让人退却,以邢昭衍为代表的中国实业家依旧以出海为起点,开创事业并与入侵者展开竞争,这应该代表了你对海洋和海洋文化的认识。
记者:与传统的乡土文学不同,《大海风》写到了非常多的经济活动,这在当下的小说里很少见,你为此做了怎样的考察和准备?
记者:邢昭衍是从旧时代往新时代前行的“新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一方面受到时代新风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着非常传统的儒教思想,完成作品后回头看,他的形象和人生道路寄托了你怎样的思考和理想?
记者:小说写了邢昭衍的前半生,你有续写他后半生的计划吗?毕竟在小说的最后他为了抗击外敌入侵,主动放弃了自己奋斗争取来的船队,他的命运让读者牵肠挂肚。
记者:小说以邢昭衍为引领,串起了众多人物,士农工商都有所涉猎,拉开了非常广阔的社会面向,可以看出,你尽力在有限的篇幅中刻画出人物最生动的一面,这种“众生相”写法是有难度的。
记者:小说里出现了好几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卫礼贤、张謇、王献唐等,以真实人物入小说,如何能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
记者:主人公邢昭衍在商业上狂飙突进,他的成长史却一直伴随着失去,亲人、师友、同事,许多在他人生的关键点上起到引导作用的人,都在小说里先后离他而去,在小说的尾声,他甚至主动放弃了自己赖以为生的轮船,用以响应政府抗击日寇入侵的号召,引发读者对人生获得和失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