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哈哈体育 – 陈登:诉滞涩以诗,微小却尖锐地疼一下

“本周之星”已经走入第五个年头,几年来,我们推出了200多位“本周之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从“40后”到“00后”,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有越来越多的作者成为中国作家网原创平台的忠实用户,通过“本周之星”栏目起飞、远航。

2024年起,中国作家网新设“星·人物”栏目,开展对“本周之星”作者的专访,第二期将推出4位大学生写作者,他们或者目前还是大学生,或者是入选后才毕业的作者,他们为什么写?他们的写作和学业、未来职业有什么关系?毕业之后,他们会继续写作吗?我们希望通过访谈能折射出这群年轻人对生活、科技、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写作反映自己的独特观察。

陈登,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在读,作品见《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诗选刊》等刊及选本,获中国作家网2022、2024年度文学之星,中国徐志摩微诗奖,野草文学奖等。现居兰州。

如果说每个作品都是创作者面貌的写照,那么阅读陈登入驻原创频道以来的诗作,就像跟随一位遥远的朋友,一路行至一座美学花园。这里隐秘、古典、精致、紧张,也逐渐浮现沉静、多义、舒展之色。《盐湖笔记》是园中错落山形,《旧阳台》便是缠绕其间的水系,亦步亦趋间,心中泛起熨帖慰藉——当被形形色色的事物“硬控”成为生活常态,人们总试图用“自顾尚且不暇”给出合理的交代,这样一场不期而遇,不啻为发觉仍有人不甘地“护住”静电般微小的刺痛,轻声而倔强地等待道出“一言以蔽之”的题外话。

杜佳:陈登你好,入驻原创频道写作这么久,很高兴有机会详谈你的创作。首先能否分享你最初与诗歌结缘的故事?是某本书、某位诗人,某个特定的生活瞬间,还是某种生活状态点燃了写诗的欲望?

杜佳:地域、家庭氛围、求学、城市生活等成长中的经历对你的观察视角和情感基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反观你的创作,这种影响是否在具体的诗作中有所体现?

杜佳:选择古代文学作为专业,是出于纯粹的学术兴趣,还是也包含了其他考量?就思维方式、审美趣味、语言质感、主题的深度等而言,系统性的古代文学训练为写作诗歌注入了哪些不可替代的养分?古典意象、典故、意境或形式感(如用韵的追求)等是否已经融入你的诗歌表达?

系统的先秦文学训练塑造人的精神,具体文本或佶屈聱牙、深微渺远,或质木无文、言简意赅,但情感表达质朴干净,有对人生存本质的叩问与索解。我的导师在上课时说过,人应该像先秦时期的人一样健康、真诚地活着,我对此的延伸想象是去原野上过野草一样的生活。这些理念影响着我的根本。《黄河春游》这首小诗曾在某个平台得到“有先秦之风”的评价,我很诧异,也许专业确实对写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杜佳:学术研究的理性、严谨与诗歌创作的感性、跳跃,如何在你的实践中共存?在你看来,研究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杜佳:你的诗歌主题常涉及历史感怀、个体存在、女性经验、城市生活等。这些主题背后蕴含了怎样的关切和思考?哪些是你持续探索的母题?

杜佳:对你诗歌的点评常提及你的语言兼具古典的凝练含蓄与现代的锐利细腻。如何理解这种融合?在炼字、造句、意象营造方面,你有哪些自觉的追求或偏爱的技巧?

杜佳:从2022年的《盐湖笔记》到2024年的《旧阳台》,作为一个单纯的读者,我想已能从中读出你所谈及写作由“紧张”到“舒展流溢”的变化,那么能否请你选取自己最满意或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尝试为我们“解密”它的创作契机、核心意象的构思、以及希望传递的情感和思考?

她想要平顺的生活:

能不着痕迹

缝补话茬且刚柔并济的

小团圆:木地板上

骨碌碌滚远的钢珠

娴熟、光滑,而

饱尝过的寂寞的

可怜哀愁

抛入水中比如脱手

一块通红的炭,

裁掉线衣不合宜的袖口

亦不充任代价可是

为什么站在人群中卑萎地

摆动鱼尾时,总有一簇静电

在她胸口的衣领里

呲一下。

解读自己的诗有些局促,它记录在试图维持某种生活局面时心力不足的私人情绪。我害怕变得温顺,恐惧光滑地滚入群体,抵触诚意欠缺的往来。“钢珠”“炭”“摆动鱼尾”“静电”只是联觉,无阻力意味不自控,娴熟也是悲哀的一种。至于炭抛入水中,只是个人被心理应激溅起的水汽蒙住眼鼻的通感。而在那些如愿温顺地用鱼被喂食时的姿态过着平顺生活的时刻,滞涩的不甘心像静电,在仅自己知道的地方微小却尖锐地疼一下。

这些关于意象的考究是写完后的回顾,在不知如何解释“静电”时我问了一下DeepSeek的意见,“微小却尖锐的疼”是它的形容,非常恰当。实际在写的当下,我除了对压抑的感知外别无他想。

陈 登

陈 登

杜佳:回顾《旧阳台》(年轻诗人在城市生活中哀伤式的低喃与个体记录)、《盐湖笔记》(敏锐自觉的语言意识)等既往作品受到肯定的优点,以及结构、诗意的紧凑度等尚待解决的问题——听取针对性的意见,对你继续深入写作、并获得意识乃至实践上的转向或更新是否起作用?

杜佳:坚持一件事,获得总会伴生困扰,这也是坚持的常态。正如“青年”既包含充满活力、热衷探索的一面,也可能伴随某种“生成中”的不成熟。你如何看待“青年诗人”这一身份?作为其中的一员,你认为同代人在题材偏好、语言风格、传播方式、社群化等方面有哪些显著的趋势?

杜佳:谈到社群化,就不能不注意到传播媒介、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对创作生态产生了无法回避的影响。你如何看待其利弊?在这一现实影响下,如何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原创力?

杜佳:写作日复一日,甘苦自知。当面临同质化、瓶颈期等个中痛点,你是如何应对的?

杜佳:说回日常,最近读到哪位诗人的作品让你感到兴奋?

杜佳:从你偶尔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能感受到文艺气息,除了诗歌,还有什么艺术形式对你影响较大?

杜佳:最后,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描述你心目中“好诗”的标准。

点击阅读陈登作品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