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
一九八九年出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曾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九岁出版第一本作品,十二岁成为《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最年轻的专栏作者,曾获首届朱自清散文奖、第七届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已出版十余部文学作品,销量超过百万册,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活跃于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和其他跨媒体领域,与中外建筑师、艺术家进行艺术跨界等合作。
顾拜妮
生于一九九四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小说常见于《收获》《中国作家》《花城》《小说月报》《海外文摘》《中篇小说选刊》等刊。有作品入选第五届城市文学排行榜,荣获第九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现代文学馆首届《青春之歌》奖学金。著有小说集《我一生的风景》。曾从事写作教师、图书策划等工作,目前自由职业,担任多本杂志特约编辑,策划“步履”“玫瑰空间”等栏目。
顾拜妮:为什么会想写这样一篇小说,可以聊聊小说的写作过程吗?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
比如世界上最著名的缪斯之一,伊丽莎白·西德尔,她有一头很美丽的红发,著名的《水中的奥菲利亚》就是照着她画的。但是在画这张画的过程中,伊丽莎白因为一动不动地在冬天躺在浴缸里,染上肺炎,也因此开始对止痛药上瘾。后来,她与一位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相恋,成为他的模特,但是画家嫌弃她的社会阶层低,相恋十年后才娶她。这个过程中,伊丽莎白反复患病,精神出现问题,婚后不久,丈夫也开始出轨。伊丽莎白年仅三十二岁就死去,去世八年之后,她的丈夫还打开她的棺材,取出自己曾经写给她的诗。但是在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圈,这居然是一桩美谈。
伊丽莎白也曾想过画画,甚至专门去艺术院校学习过,但是她的声名始终在丈夫和其他以她作为模特的艺术家的阴影之下。当我知道这些,再去看那幅《水中的奥菲利亚》,我看到的就不再是画家的技术,或是《哈姆雷特》里的情节,甚至不是模特本人的美丽,而是在想,当她在冰冷的浴缸里摆姿势的时候,她在想些什么?也许很少会有人这样想问题,艺术史是围绕天才的艺术家建立的叙事,并且人们会原谅天才的乖张和古怪的性情。更著名的例子是毕加索,他四十五岁时认识十七岁的玛丽·特蕾莎,于是上一个伴侣奥尔加就从他的画中消失了。我看过一个展览,展出毕加索以玛丽为原型创作的超过一百件作品,其中包括那幅著名的《梦》,看展时我十分动容,回家之后却想,后来呢?玛丽后来怎么样了?查阅资料后才知道,毕加索后来遇到下一个缪斯——摄影师朵拉,玛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些都触动我,让我想写下名画背后缪斯的故事,尤其是那些不愿把自己的命运献给一幅画,而是拿回自己人生的女性,所以就有了《故事里总有两个女人》这样一个小说。故事发生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岛,艺术家和他的缪斯看似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但生活的残酷却埋藏在表象之下。
顾拜妮:蒋老师成名很早,清华大学毕业,曾任《新周刊》副主编,后来又去中国人民大学读了创造性写作专业的硕士,录制过一些知名节目,但这些年一直还在坚持写作。写小说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有没有设想过另外一种不写作的生活?
顾拜妮:现在有非常多的年轻女性尝试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可以给她们一些鼓励和建议吗?
顾拜妮:你似乎很喜欢旅行,前不久和你联系时,你说正在从柏林去布拉格的火车上,非常冷。可以分享一下这段旅程吗?这些年,旅行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顾拜妮:最近有看过什么和女性有关的书籍吗?能否推荐一本给读者,顺便说说这本书为什么吸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