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哈哈体育 – 朱宇清科幻小说《物换星移》:触发共振 仰望星空

科幻小说《物换星移》最近出版面世,作者朱宇清曾获第二届科幻星球奖,著有《天幕征途》等作品,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在朱宇清看来,科幻作品远非单纯的未来幻想或冒险故事。它如同一面独特的棱镜,折射出人类对自身存在、科技发展及宇宙位置的深刻思考。它努力拓展认知的边界,让人们得以在思想实验室中模拟极端情境——从技术奇点到星际移民,从人工智能觉醒到文明存续危机。这种“预演”能力,赋予人们审视当下科技伦理、社会结构及环境问题的全新视角,是重要的危机预警和哲学思辨工具。同时,科幻作品也承载着人类最根本的渴望与恐惧:对未知的好奇、对进步的向往、对异化的忧虑、对终极命运的叩问。它激发想象力,启迪科学探索,是关于可能性的文学,更是关于我们自身的严肃寓言。正如有人说:“科幻是唯一能严肃讨论人类结局的文学”,它不是在预言未来,而是在每一个“如果”的支点上,重塑当下的生存姿态。

《物换星移》是一部科幻长篇,讲述人类突破行星文明桎梏后,却陷入残酷的宇宙生存法则。星际超级政治、文化、暗黑组织等编织巨网,各文明在追寻永恒中与死亡共舞。随着星际文明高维战略浮现,霸主不过是更高维文明的傀儡。在跨维度对决中,谁将成为文明主宰,谁又将面临残酷的物种消亡?作品中的两名主人公坚信,每一个微小人物心中皆有火焰,火焰燃烧的一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虽然星空之下存在着阴谋与霸权,但爱一直是宇宙中最奇妙的存在。他们穿越血与火的星际迷局,用自我牺牲换来和平与物种的延续。作品化用中国文化中充满哲学意象的词句“物换星移”,与科幻设定物种更换、星系位移巧妙融合,发出了跨越时空的深刻拷问。

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朱宇清表示,自己在创作时秉持着对科学的尊重和对想象力的充分释放,力求在保证故事科学合理性的同时,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奇幻而又引人入胜的科幻世界。他还提到,小说中关于“第三物种”的设定以及对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隐喻,是为了引发读者对科技伦理的现实思考。他认为科幻作家有责任通过作品引导公众关注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从而促进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物换星移》

朱宇清  著

作家出版社

北青报:是什么契机触动您,有了创作《物换星移》的想法?

《物换星移》出版以后,我和一些作家做过不少交流,总体来说,他们认为这本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比如,将物换星移的传统诗意与物种更换和星系位移的科幻设定相融合、对物种进化奴役困境的思考、对第三物种的设定、对死亡的重新定义、对个体与文明存亡法则异化的思考、对大统一场论的构建,等等。

我个人认为,科幻小说不是科技说明书,不能让读者感觉冰冷而枯燥;你有了一个好的概念或创意之后,怎样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发读者的共情与思考,才是最重要的。这很不容易。

北青报:《物换星移》中的“七界疆域”,是由数千万文明构成的生态链,既遵循丛林法则又存在平衡机制。您是如何避免让庞大的宇宙体系沦为“设定堆砌”,而让每个文明都有独特的生存逻辑?

放眼辽阔宇宙,文明在其间,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式的权力争霸结构。这是一个宏大的生态体系。我想在作品中尽力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星际文明社会图景。在这个社会图景中,有政治机构、民间组织、民众个体以及科学、文化、宗教、暗黑组织等社会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

北青报:“我是谁”是小说《物换星移》的核心问题,且最终没有明确答案。您为何选择将“身份认同的彻底消解”作为主角的核心困境?是否想通过这种极端的身份模糊性,探讨人类或广义的智慧生命存在的某种本质?

宇宙只是一种存在,它或许并没有所谓的目的和意义。智慧生命,作为宇宙的产物,又能否追寻到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北青报:“第三物种”作为机器与生物智慧的融合体,其自我认同危机极具张力。这一设定是否受到当代基因编辑、脑机接口技术争议的启发?您在设计时如何平衡“科学可能性”与“伦理警示”?

北青报:您如何在“科学严谨性”与“艺术创造力”之间找到平衡?

北青报:小说中“虚空计划”对“虚实相生”的运用,呼应《道德经》的智慧,您在创作时,如何避免让哲学概念沦为“符号标签?”您曾说本书想“让东方智慧在宇宙叙事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您看来,东方智慧下的科幻写作,核心特质是什么?

一个哲学概念出现在小说中,它不应该只是名词解释;作家的工作,不是去解释这个概念,而是要让哲学概念推动故事发展,让科技插上哲学思辨的翅膀,带给读者更美妙的意象。

如同好莱坞大片,西方科幻写作中,套路化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危机。而中国科幻的大地,似乎才刚刚苏醒,还谈不上春天。这块土地上,生长着太多的故事,随着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总该有万紫千红的时候。我们悠久的文化是未来源远流长的根本。

北青报:科幻作品跨越数千万星球文明,容易陷入“宏大而空洞”的陷阱。您是如何通过主人公的命运等微观视角,让读者对“七界疆域”产生实感?在平衡“宇宙史诗”与“个体情感”时,最艰难的取舍是什么?”

星辰大海的自在远方,亦可能是一个个不确定性的死亡漩涡。既要表现出星际存亡法则异化下的残酷性,又不能熄灭微众心中的火焰与爱的涟漪,这充满挑战。

北青报:小说中“物质陷阱”暗示科技发展可能带来自我毁灭,而“第三物种”又暗含对新生命形态的期待。这种矛盾是否映射了您对人类未来的真实态度?写作过程中,您是更被“宇宙的残酷”触动,还是被“文明的韧性”打动?

北青报:科技既是福祉也是终极武器,其发展充满巨大不确定性。如何防止科技成为“星空主宰”野心的纯粹工具?

北青报:小说中“蜉蝣计划”、“追光打击”等将自然现象武器化的战争形式令人震撼,这些概念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北青报:小说主人公明知自己是棋子,仍选择“为民众而战”。在个体力量渺茫到近乎绝望的星际背景下,这种坚守的价值是什么?您是否认为“内心的火焰”,比如信念、爱,是抵抗宏大权力与命运洪流的唯一武器?

北青报:您是什么时候对科幻小说感兴趣的?创作科幻小说对您有什么影响?

北青报:您是否担心作品中硬核的科学理论技术,会因有“门槛”,而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您在写作中是如何平衡的?

北青报:哪些哲学思想、历史事件、科学理论或已有的科幻作品,对您构建《物换星移》这个故事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北青报:关于人类智慧文明的未来,您希望通过作品,最终传递给读者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最大的警示又是什么?

北青报:您认为科幻是“未来预言”还是“现实隐喻”?您更倾向于哪种创作目的?

北青报:您认为科幻写作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比如科学逻辑自洽、避免套路化、保持想象力和新鲜感。

北青报:您认为当代科幻正在发生哪些变革?如气候科幻兴起、多元文化叙事、软硬科幻融合等,下一部小说您计划探索什么新方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