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潭》,刘楚昕著,漓江出版社,2025年6月
记 者:刘老师好!读完《泥潭》,我的意外之处还是挺多的。《泥潭》的出版以及您本人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一个传播甚广的热点事件,但我们还是先从文本本身聊起吧。
最早看到书名时,我以为小说描写的会是一些当代人的情感纠葛,后来才得知是以辛亥革命为题材。尽管您在后记中写到,选择这一题材非常偶然,并且觉得应该“保持沉默”,但我还是想追问一下,当初是出于什么想法,让您决心去动笔处理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题材?
记 者:《泥潭》这个书名的寓意是什么?
记 者:能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吗?前期做了哪些相关工作,创作期间是否遇到过比较大的困难,又是什么支撑着您坚持了下来?
记 者:小说的主要叙事者实际上是四位(恒丰、关仲卿、马修德、楚卿),他们的身份和性格各异,但又有共通之处,有一种“局外人”的特质,既身在历史之中,又身在历史之外。对于这四位叙事者的选择,您有哪些考量?
记 者:小说第一部分采用了很多先锋文学的创作手法,从中也能看到一些外国作品的影响。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写法?
记 者:我想特别再提一下第三部分。作为整部小说的收束,这一部分由日记和书信串联而成,叙事者(马修德和楚卿)的讲述可以说是娓娓道来,用举重若轻的方式去表现历史与个人间的复杂关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记 者:小说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在武汉。第三部分反复提到“叶落归根”,其中也包含您对故乡的情愫吗?福克纳用他的一系列作品打造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您对武汉的书写也会朝这个方向靠拢吗?
记 者:在您看来,一部好的历史小说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记 者:获得漓江文学奖,包括《泥潭》的出版发行,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会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吗?
记 者: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是什么?是否会尝试创作更与当代生活相贴近的作品?